日本最知名的內容創作平台「note」在 2022 年 12 月 21 日掛牌上市,估值 50 億日圓(約 11 億新台幣)。
note 擁有 4000 萬的 MAU(Monthly Active User),卻不以廣告盈利,而是主打創作內容變現,目標是成為創作者的基地,讓任何人都能創作。
這篇文將介紹 note 的商業模式,以及從創立到上市的歷程。
關鍵字:內容變現、創作者經濟、訂閱制、IPO 情報
note 是日本版的 Medium?
note 是日本最大的內容創作平台,2014 年開始營運,現今每個月有 4000 萬以上1的MAU(Monthly Active User),累積註冊會員數則有550萬人。
如果要跟沒用過 note 的人解釋這個平台,「日本版的 Medium 加 Substack 除以二」或許會比較好理解。
任何人都可以在 note 上面發表文章、閱讀文章,note 同時也提供許多盈利模式讓內容創作者變現。
就像 Medium 一樣,文字是 note 最主要的創作形式,因此 note 的編輯器介面也非常的簡潔,讓使用者可以專注於創作。
和 Medium 不一樣的地方,則是 note 不採取全站訂閱的模式,而是由創作者自己訂定價格,可以一篇一篇販售、也可以開訂閱,這個部分是跟 Substack 比較類似的地方。
筆者也是 note 的用戶,經常在上面讀文章,也購買過付費文章,甚至還發佈過文章。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不用 Medium 而是 note,原因很單純,其實就是因為當時要發的是給日本人看的文章,而身邊的日本同事朋友都使用 note 居多,較少看到有人使用 Medium。
疫情帶來巨大成長動能,note 創作能量暴漲
根據 note 發表的資料,曾經在 note 發表過至少一篇文章的會員數已經超過 100 萬人(我也是那100萬分之一)。
再分享一個令我驚訝的數字,2018 年 5 月,note 上面有 220 萬篇的文章;到了 2022 年 8 月,公開文章數已經累積到 2780 萬篇。
也就是説在短短 4 年多的時間,note 的所擁有的內容成長了超過 12 倍。
疫情推動了note 的成長,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官方曾經表示,在外出自肅的期間裡 note 的會員數跟文章數都成長了非常多。
再加上 note 官方也經常舉辦企劃主題,鼓勵用戶發表文章。企劃主題很多元,例如「#介紹我的工作」「#簡單的下酒菜食譜」之類的,當然少不了結合時事、季節的主題。
若文章被收錄進主題,就能在平台上被更多人看見,因此許多人也會積極的投稿。我認為企劃主題除了能鼓勵用戶發表文章,也能給「想寫點什麼、又不知道要寫什麼」的人一個嘗試發文的契機。
而且 note 的成長不僅限於個人創作者,就連企業的帳號與文章數也增加許多。企業帳號是今後 note 商業模式佈局中重要的一塊,下一節會解說。
note 拒絕廣告模式,主打內容變現與企業官方帳號
前面提到 note 的商業模式,可以讓創作者自己訂價販賣文章,note 將從中收取平台使用費以及金流手續費,加起來大約是 15%-25% 不等。
在 note 上面販賣文章的形式,除了一篇一篇賣,也可以將數篇文章集結成「雜誌(マガジン)」一起賣。我買過幾篇文章,覺得 note 購買文章的體驗非常的順暢。
若要開啟訂閱制,訂閱制則是可以設定好幾種不同價格的方案,舉例來說可以分成「普通會員」「金牌會員」等不同的等級,讓讀者自行選擇喜歡的贊助方案。
note 至今沒有廣告,是來自 CEO 加藤貞顕的堅持。當初會創辦 note,也是因為「廣告先行」的部落格服務太多,所以想創造一個乾淨、以內容為主的平台。
不過,note 有提供給企業法人的服務,我認為某種程度上還是帶有廣告性質,只是不像成效型廣告那樣子擾人而已。
經常看到在企業在 note 上面發表文章,不禁好奇 note 到底有多少企業用戶。官方表示 note 的企業帳號已超過 16,000 件。
因為免費就能開始,既不用自己架站,也沒有廣告干擾,對於很多中小型企業來說,用 note 建立官方部落格既方便又簡單。
而我自己在疫情期間轉職做功課的時候,也發現有許多新創公司使用 note 作為徵才的管道。
這裡指的徵才,倒不是直接在 note 上面招募、應徵,而是企業在 note 上面發表文章,讓人才可以看文章來瞭解公司的企業文化或是最新消息,進而對公司產生興趣。
其實我待過的兩家公司,都有在用 note 徵才。這些公司在 note 上發布的內容很多元,例如許多科技類公司會寫 Techblog,有的是活動報告,也有一些是訪談社員的文章,不論哪種,求職者都可以藉此一窺公司的企業文化。
若想要在 note 上面建立屬於官方帳號並且使用自訂網域、自訂 Logo 等進階功能,就必須加入「note pro」的服務,目前收費是每個月 5 萬日圓。
從出版社合作的內容平台,到創作的民主化
最後一節,來介紹 note 從成立到上市的過程。note 的營運公司名稱是「note 株式会社」,企業理念是這麼寫的。
「だれもが創作をはじめ、続けられるようにする」
(讓任何人都能開始創作,並且持續創作)
如同企業理念的描述,現今任何人都可以在 note 上面創作內容並變現。但一開始這家公司做的平台並非如此。
「note 株式会社」成立於 2011 年,剛開始公司的名稱叫做「ピースオブケイク」,直譯就是「一塊蛋糕」,而旗下最早成立的內容平台也不是 note,是個叫做「cakes」的平台。
cakes 的收費模式是全站訂閱,用戶可以選擇每週付費 150 日圓、或是月付 500 日圓,即可閱讀 cakes 上面所有的內容。
自成立以來,cakes 採取的策略是與出版社合作來提供內容。
因此能在 cakes 開專欄或連載的都是知名作家、漫畫家(例如《左撇子艾倫》最早就是在cakes開始連載的)、料理研究家等等已經有名氣的人。
所以與其說 cakes 是一個內容平台,不如說是一本結合各家出版社與各種不同類型內容的超大型電子雜誌比較貼切。
後來公司為了更接近「讓任何人都能開始創作」的理念,在 2014 年開始了 note 這個任何人都能寫文章的平台,結果大受歡迎,也讓內容付費的風氣更加普及。
note 的成功,讓公司決定在 2022 年結束 cakes 的營運,把資源集中到 note,並在 2022 年 IPO 上市。
不過,note 並沒有因此拋棄跟出版社的合作關係。
加藤 CEO 在 2018 年受訪時曾經表示,希望創作者們可以把 note 當作基地,在這裡盡情創作。最終,也許有出版社(note的合作夥伴)看見創作者,作品可能會被集結成書、或者也有可能轉化為線下實體活動。至 2022 年 8 月為止,已有 186 本書是因 note 而催生出版的。
上市之後,由 note 起始的創作生態,未來還有什麼新的可能性,非常令人期待。
編輯後記
在寫這篇時我不停思考為什麼 Medium 在日本不紅,note 卻能如此有名。曾看過有人說他認為 Medium 是個適合書寫、閱讀歐文的平台,而 note 則是專為日文設計,所以無論是書寫日文或是閱讀日文,note 的體驗都更勝一籌。
這讓我想起,日文跟中文都是屬於需要「選字」的語言,例如注音輸入法是先輸入「ㄖˋㄅㄣˇ」再選「日本」,日文是先輸入「にっぽん」再選「日本」。
英文沒有這種變換,很多英語系國家出產的文章編輯器(例如 Atlassian 的 Confluence),很容易在選字時出現 bug,總是讓我在工作時卡卡的。用日本的編輯器自然是沒遇過這種問題。
不過我想 note 成功的原因,不只因為它是一個專為日文設計的平台,更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內容策略與明確的 growth flywheel。
如果有企業想進軍日本經營內容,或是宣傳自家公司,目前來說 note 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022 年 8 月 note 社公布的數據為 4066 萬 MAU。但是非會員的人數是以 Unique Browser 計算,因此筆者認為實際上的人數會再少一點。
如果你喜歡這期文章並希望了解更多,歡迎訂閱 MisoNews 日本新創報,每週收到日本新創、科技、行銷的趨勢觀察文章。